周公,姓姬名旦,周文王之子,周武王之弟,因受封于周,故称周公。周公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,他生活于殷周之际,历经文武成王三代,既是创建西周奴隶制王朝的“开国元勋”又是稳定西周王朝、促使“成康之治”出现的主要决策人。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思维锐敏的思想家,他敢于冲破强大的神权思想束缚,提出了符合历史要求的廉政主张,解决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(一)保民思想
在周以前,统治人们的是神权思想。人们认为,神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,国家的兴亡、人世的祸福,都是神意的表现。因此,统治阶级任意用神意宣称他们之所以有统治人民的权力是“受命于天”。然而,随着夏商二代奴隶制王朝的覆灭和周王朝的勃兴,人们逐渐感到“天命靡常”,这就促使他们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,把对神意的虔诚信念转移到人世间来。周公正是这方面的先驱者。
周公清醒地看到,夏商灭亡的原因根本不是什么天意,而是因为在暴政压迫下的人民已经忍无可忍,所以才发出“时日曷丧,予及汝皆亡”的愤怒呼声,所以他说:“天降丧于殷,殷既坠厥命,我有周既受。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。若无棐忱,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。”这里,周公清楚地指出:商灭亡后,周“受命于天”,但他仍然不敢相信能够依靠“天意”来永远保住自己的统治。这充分证明了他对“天命”采取了否定态度。既然“天命”不可信,那么什么东西是确实可信的呢?
基于夏商二代由于末代统治者不修德行,蹂躏人民而“早坠厥命”的事实,周公训诚统治阶级的成员要保民--“欲至于万年,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”“若保赤子,惟民其康乂”,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他的“保民”思想。周公很注意观察民情,把民情作为反映为政的晴雨表,认为“天畏棐忱,民情大可见”,即老天是否辅助你,由臣民的情绪可以测知,主张“人无于水监,当于民监”
如何保民呢?周公认为应从善体恤、慎罚、戒荒宁几个方面入手。
善体恤。周公提出要关心人民的疾苦通过察民心以匡政失。周公曾多次告诫众王臣要“知稼穑之艰难”“知小人之依”“能保惠于庶民,不敢侮鳏寡”。他还主张要时刻注意观察、了解人民的心理,看到他们有怨气,就应检查自己的为政举措,找出过失加以纠正。
慎罚。鉴于商朝乱罚招致民怨、民叛的经验教训,周公提出了“慎罚”:一是刑罚主要不看罪之大小,而要视其犯罪的动机,倘若是故意犯罪,罪行虽小也要施之重刑;若非故意犯罪而又知道悔改,罪行虽大,也不能施之重刑。二是审查供词要慎重,需考虑五六天,甚至旬时,以避免判断的失误。三是对“不孝不友”的“元恶大熬”要“刑兹无赦”;对“乃别播敷,造民大誉”的贵族也应施以极刑。做到了这三点,就做到了慎罚。
戒荒宁。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,要求统治者不贪图享乐,不恣意为非。周公谆谆告诚说:“无康好逸豫”,更不要沉酒于酒色,而应效法商王中宗“治民祇惧,不敢荒宁”和周文王“不遑暇食”的榜样,勤于理政,感悦民心。
(二)任贤思想
周公认为,任人是否得当关系到国家命运,因此,任用的人必须具备“嗣前人,恭明德”的品质:勇挑重任,目光远大,敢做一番大事业。这就是周公任贤思想的出发点。他指出:汤所以能够建立商朝的统治,是因为有伊尹的辅佐,其后的商王,太甲有保衡,太戊有伊陟、臣扈,祖乙有巫贤,武丁有甘盘。由于有这些良臣的辅助,商朝才得以“多历年所”;周族的盛起和克商,与虢叔、闳天、散宜生、泰颠、南宫括诸人的文韬武略密不可分。因此,他极为重视人才的选拔。而“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”,则是周公求贤若渴的形象写照。
周公并将贤人的标准概括为三点:“宅乃事,宅乃牧,宅乃准”,即从实际的政务、理民、执法三方面来考察所用之人。公坚决反对以貌取人,他说:“谋面,用不训德,则乃宅人,兹乃三宅无义民。”周公认为,凭外貌选拔出的肯定不是名副其实的贤人,所以规定:“继自今,立政其勿以俭人:其惟吉士,用励相我国家。”强调治理国家,千万不可任用奸佞贪利的小人,应当任用贤能善良的人。
据《逸周书·官人》篇,当成王问及周公“惟民务官”而如何方能“论用有征”时,周公提出“观诚”“考言”“视声”“观色”“观隐”“揆德”的“六征”观人法;在详论官人的“六征”时,周公曾明确提出“廉”的概念。如在论“观诚”时说“其壮者,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”,又说“省其交友,观其任廉”还说“临之以利,以观其不贪”。在论“观隐”时说:“民生则有阴有阳,人多隐其情饰其伪,以攻其名”“有隐于廉勇者”,即“□(注:原文缺 )言以为廉,矫厉以为勇;内恐外夸,亟称其说,以诈临人,如此,隐于廉勇者也”。在论“揆德”时指出,“直方而不毁,廉洁而不戾,强立而无私,日有经者也”。在论“观色”时提出“诚洁必有难污之色”,实际上也与“廉”的概念有关。周公这些论述虽不尽科学,但在鉴别、考察人才以期知人善任上具有创始的意义,对后世也产生了长远的影响。
由于周公推行了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,周初,大批人才涌现,为巩固周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同时,任人唯贤的做法也给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
(三)勤政思想
周公认为,治国的关键在于最高统治者要身体力行、勤于政事。周公在《周书·无逸》中作了个生动的比喻:呜呼,君子所其无逸。先知稼穑之艰歿怩虞擞创,乃逸,则知小人之依。 相 小人,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,乃逸,乃 谚,既诞。”周公意在劝诫统治者不要贪图安逸,要了解劳动者的疾苦。他指出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,就连劳动者的子女也常常不知道父母耕作的辛苦,何况高高在上、深居简出的君主!
周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“稼穑之艰难”就必须深入生活,体察民情,体恤民隐。因为历史上凡是能够“爱知小人之依”的明君,无不享国日久,成功地统治着自己的国家;而那些“生则逸,不知稼穑之艰难,不闻小人之劳,惟耽乐之从”。的昏暴之君,全被历史无情地淘汰。周公敏锐地看到国家内部两个对立的阶级有着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的关系:假若统治者要牢固地保持住自己的统治地位,就必须让被统治者能够活下去;而要使他们活下去,就要尽力接触民众,了解他们的疾苦,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,这就是“勤政”。从另一方面讲,统治者也要适当地限制自己的欲望,不要“淫于观,于逸,于游,于田,以万民惟正之供”,这也是勤政。
周公的廉政思想以保民、任贤、勤政几个方面最为丰富,对中国廉政思想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启发和导向作用。